政策助力裝配式建筑前景廣闊
遠大住宅工業集團京津冀區域負責人宋輝告訴記者,這種新型的建筑方式叫作裝配式建筑,在國外已較成熟,日本稱一戶建,美國稱為House。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指用預制的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這種建筑的優點是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并可提高建筑質量。
裝配式建筑的特點
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構件種類主要有:外墻板,內墻板,疊合板,陽臺,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
2.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而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3.采用建筑、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理想狀態是裝修可隨主體施工同步進行。
4.設計的標準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構件越標準,生產效率越高,相應的構件成本就會下降,配合工廠的數字化管理,整個裝配式建筑的性價比會越來越高。
5.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
裝配式建筑的優點
1、按照目前并未規?;纳a測算,“拼裝房”比傳統建設方式的進度快30%左右。
2、“拼裝房”安全完全沒問題,因為預制的樓梯、外墻等運到施工現場,也需要進行鋼筋混凝土的搭接,并不是簡單地連接。每個樓板內都貫穿著鋼筋,房屋結構非常結實。
3、“拼裝房”與傳統建造的住宅相比,構件精度更高,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墻體開裂、滲漏等質量通病,并提高住宅整體安全等級、防火性和耐久性。它采用輕質隔墻體系,業主可根據需要變更裝修。
4、在房屋使用過程中,“拼裝房”更節能環保,如新型的保溫層保溫效果更好。如果實行分戶計量,暖氣在相同溫度下,“拼裝”房室溫更高,戶主可以考慮降低暖氣溫度,節省采暖費,同時也就減少了能源使用。
5、“拼裝房”對節能環保大有裨益,通過工廠化生產和現場裝配施工,可大幅減少建筑垃圾和建筑污水,降低建筑噪音,降低有害氣體及粉塵的排放,減少現場施工及管理人員。一般可節約材料20%,節水60%左右。
6、“拼裝房”這種住宅產業化不僅對開發企業的資金流轉有好處,更能提高住宅上市的速度,所以能大大減緩市場供給不足的現狀,調節供給關系。大面積推廣以后,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對于抑制房價也會起到作用。
7、綜合成本核算顯示,“拼裝”房的建設成本要高于傳統建設方式的成本,大約每平方米多400元左右,大面積推廣以后,可以降低建造成本。
產業化推進全國“多點開花”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出臺了針對裝配式建筑及建筑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并建立起56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11個住宅產業化試點城市。隨著今年國家鼓勵政策的不斷出臺,各地也紛紛跟進落實,行業整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湖南已經成為全國住宅產業化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截至2015年8月,累計完成住宅產業化項目則為881萬平方米,項目涵蓋了保障房、商品房、酒店、寫字樓、別墅等類型。到2020年,湖南將形成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15個,產能達到3700萬—4000萬平方米/年。“十三五”期間,湖南將實現住宅部品部件規模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建立產值過千億的可持續發展住宅產業集群。
宜昌作為湖北省裝配式建筑先行試點示范城市之一,目前正制訂建筑產業現代化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對裝配式建筑政策。2016年全市計劃建成20萬平方米以上的裝配式建筑,到2020年,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比例達到50%,裝配式建筑比例達20%。
高成本是阻礙裝配式建筑發展或推廣的因素
其實,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并非近幾年才啟動,1999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上海作為全國較早推進裝配式住宅試點的城市之一,第一個項目建設早在2006年就啟動了。只不過,裝配式建筑高成本對應小市場,市場積極性不高,發展的腳步也就遲緩了。
理論上,在沒有任何外部因素的情況下,建造一幢房子所需的材料是相對固定的,僅以材料成本來比較,無論是采取何種方式來建造房子,成本也應是比較接近的。事實上,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卻比傳統方式建造房子要高得多。據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測算,目前,上海的裝配式建筑較傳統建筑每平方米的增量成本350元至550元不等,而且預制裝配率(預制構件體積或價值占全部構件體積或價值之比)越高,成本也會更高。
裝配式建筑的為何高成本
一是工藝成本。裝配式建筑技術難度更高,初期的研發投入,以及預制構件生產所需要的機械設備投入,都比較大,轉嫁到構件成本上也就更高,除非裝配式建筑的體量足夠大,使得構件產量達到較大規模,才能攤薄成本;
二是物流成本。只有從工廠到施工地點的距離在100公里左右,物流成本才相對合適,若工廠離得太遠就不劃算了。此外,從整條產業鏈來看,裝配式建筑從規劃、設計、生產、運輸到施工,各個環節的銜接尚不是很順暢,也平添了不少成本。
“近幾年,為了降低裝配式建筑的成本,上海有關部門陸續制定和出臺了不少政策來引導和扶持。”據介紹,目前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建筑面積獎勵,對自愿建設裝配式建筑的住宅項目,給予預制外墻或疊合外墻預制部分不計入建筑面積的鼓勵政策(不超過地面以上計容建筑面積的3%)。不僅如此,還有更加直接的建筑節能專項扶持資金補貼,對于符合要求的裝配式住宅項目,預制裝配率達到15%以上,每平方米補貼60元人民幣,預制裝配率達到25%以上,每平方米補貼100元。對于裝配式公共建筑項目,若達到綠色建筑示范項目或高標準建筑節能示范項目標準要求的,還會被優先納入建筑節能專項扶持資金補貼范圍,等等。
專家解讀:高成本多為誤區
就國內來講,成本比較普遍存在誤區,往往將裝配式住宅的所有成本與傳統建筑的結構成本直接對比。
這樣的對比是不科學的,因為采用預制件的裝配式住宅的建造速度相對較快;相對于工地現場手工作業,工業化制造方式能更好地保證質量,為后期裝修節省資源和時間。裝配式建筑的特點在于批量生產和組裝,在大面積應用中優勢更明顯。
此外,因為工業化生產,裝配式住宅的工地現場的濕作業、噪音、粉塵顯著減少,環境效應也不可估量。
所以,裝配式住宅的成本要根據具體項目綜合測算,不能一概而論。
綜合施策應對轉型隱憂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各地“高歌猛進”布局裝配式建筑的同時,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會認知低、發展掣肘多、市場秩序亂等問題,制約著行業發展。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建筑業轉向新型工業化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亟須統籌規劃發展,助力這一新興產業科學健康發展。
一是厘清社會認識,提高公眾認可程度。在社會認知層面,建議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二是進一步完善住宅產業化的標準制定、檢查驗收、優惠鼓勵等方面政策。唐芬、劉海群等業內人士認為,利用工業化的方式建造裝配式建筑,重要的是要打造標準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只有標準體系建好后,才能具備快速復制的條件。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住宅產業化項目質量驗收標準和部品部件檢驗標準,進一步落實鼓勵政策,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以規?;洕档蜕a成本。
三是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解決交叉監管、監管盲點等問題。記者采訪了解到,建筑業產業化轉型使工廠成為施工現場的一部分,需對傳統的監管模式和工作方法進行突破和延伸??登f表示,目前行業現行管理體系涉及多個部門且“涇渭分明”,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新興業態,需避免“九龍治水”的問題。建議探索建立工程總承包模式的監管體系,對建筑產品進行“一條龍”監管。
四是做好統籌規劃,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產能過剩。“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有的企業盲目跟風,出現了混淆概念、產能過剩、行業良莠不齊無序競爭的苗頭。”唐芬建議,各地政府要合理規劃、通盤考慮,“千萬不要把住宅產業化做成第二個光伏產業。”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與資金實力,在某一細分領域圍繞產品深耕細作,而不是都去建大型工廠,投入到大而全的全產業鏈生產中。
來源:中國建筑新聞網